肥乡区康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9月,注册资金150万元,社员201人,全部是农民。主营蔬菜果品杂粮种植。合作社打造的高效节能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总占地1500亩,已建成中温室大棚8座、中棚150座、钢制新品展示大棚5座,有7种蔬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年产优质蔬菜1.2万吨。合作社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了产业、帮扶了群众、壮大了自我,走出了一条“三赢”之路。2012年,被评为“邯郸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一、开创“康源模式”,当脱贫致富排头兵
从2012年以来,康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领域,在扶贫村中积极发展合作对象,进行土地、资金合作,开展统一大棚设施建设、统一育苗栽培、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带领贫困农户种植蔬菜脱贫致富,形成了“政府+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区带领农民致富的龙头骨干。2013年,贫困村小西高村与康源合作社合作种植大棚蔬菜,每亩大棚收入突破1万元,全村在2014年整体脱贫出列,成了蔬菜产业村,建立了蔬菜交易市场,种植的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远销山东、北京等地,外出打工的也纷纷回乡创业。肥乡区委、区政府认为这一做法具有扶贫推广价值,制定了《财政扶贫资金入股股份合作制经济实施办法》,县财政为贫困户注入扶贫资金入股康源合作社,康源合作社、康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技术、物资、信息等服务,收益实行“保底+分红”,从而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康源模式”。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五步:一是免费培训。主要是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村,发放适合肥乡地域特点和气候特点的自编种植技术教程。2012年到2015年,先后聘请市县种植专家,深入35个贫困村举办培训42场,培训12000多人次。二是垫资建棚。克服贫困户的投资困难和投资顾虑,为贫困户垫资5000-6000元建设中棚一座,待取得效益或取得政府扶持后,再收回垫资。三年内,先后垫资800多万元。三是优惠供苗。凡是贫困户购苗,每棵优惠0.05元,每亩每茬让利贫困户150-200元。四是跟踪服务。开通技术热线、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贫困户无后顾之忧。五是帮助销售。帮助贫困户销售蔬菜,对按照合作社绿色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的达到绿色标准蔬菜,贫困户可以免费使用公司的绿色产品标志和“馨蔬源”商标。2014年4月,时任省扶贫办主任李剑方在肥乡调研时指出“康源合作社的扶贫做到了三个联系紧密,即与贫困户联系紧密、与科技联系紧密、与市场联系紧密,走在了全省前列”。2015年,合作社进一步推广“康源模式”,带动了周边18个贫困村700户贫困户,扶贫效应进一步扩大。
二、成立奔康公司,当股份合作探路者
2016年,肥乡区委、区政府为实现区域整体脱贫,决定把“康源模式”推广到全区,在全区推进扶贫股份合作全覆盖,全面构建“政府+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的“四位一体”模式,由单户扶贫转为利益共同体合力扶贫。共筛选出康源合作社等24家农业企业,组织乡镇政府、贫困户、合作企业三方共同签订《扶贫资金股份合作协议书》,农业企业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组织生产、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组织贫困户用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和小额扶贫贷款入股农业企业,并享有优先流转土地、优先务工等权利,目的是让贫困群众在企业当股东,拿租金、分红利,当上有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和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区财政同时还资助扶贫特色园区建设,在融资、项目申报等方面上为扶贫农业企业提供大力支持。康源合作社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在2016年6月份,注册成立了股份制企业——肥乡区奔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贫困户开展新型股份合作,把屯庄营乡4个贫困村和16个非贫困村的255户(涉及845名贫困人员)全部吸收入股。通过开展扶贫股份合作,合作社迅速融到股金810万元,经营土地由原来的200亩扩大到1000亩,投资400万元开展收益更高、更稳定的工厂化育苗项目,新建18个标准日光温室、1座联动大棚,改建5栋育苗棚,并计划兴建冷库,延伸产业链条。因为是扶贫企业,奔康公司在扶贫办的支持下,从信用联社顺利贷款100万元,月利息仅为6.3厘(商业贷款为11.4厘),还获得了500万元的授信额度。2016年,区财政投资300万元,合作社投资1500万元用于建设屯庄营乡扶贫园区、辛安镇镇扶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从山东、河南等地高薪聘请了5 名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兴建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冷库等,软硬件条件明明改显,经济技术实力迅速增强。截止目前,合作社建设的两个扶贫产业园区已经实现生产设施蔬菜 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46万元,预计全年实现生产设施蔬菜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500 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 元。
三、履行社会责任,当贫困群众贴心人
康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回报社会为己任,积极履行扶危济困的社会责任,组织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无论是到村培训还是为群众运输种苗、无论是垫资为贫困户建设大棚还是田间地头的技术跟踪指导、无论是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还是到贫困村救助,合作社一班人从没有抽过群众一支烟、吃过一顿饭。 在2015年冬天的一天,旧店乡东辛店村支书孙书德打来电话,说贫困户孙连军家的大棚因其父母一个尿毒症一个脑淤血都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治疗,疏于管理,大棚被狂风掀翻折坏了,雪上加霜,看合作社能否出手帮助修复。合作社立即安排作业队赶赴现场,出资3000元购置了相关维修材料,冒着寒风,免费帮助孙连军修复了大棚,受到了东辛店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2016年7月,合作社听说天台山镇焦营村的贫困户在永年预订的蔬菜苗被大水淹没了,面临无苗可种的困境,积极与焦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帅卿联系,免费为贫困户送去了4万株棵优质蔬菜苗,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农超对接协议16份,与邯郸美食林、阳光连锁超市、河北工程大学、肥乡第三中学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建立了邯郸绿色直营店,租赁门店进行绿色蔬菜销售健全蔬菜销售网点和蔬菜配送体系,蔬菜销往北京、石家庄、山东淄博、济南,河南安阳、郑州及周边保定、邢台等省市。4年来,合作社不知道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技术、资金、销售难题,服务群众的足迹遍布全区贫困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被贫困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四、应用先进技术,当现代农业先锋官
合作社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打好科技兴农这把牌。一是建立技术依托。合作社先后与河北农业大学、邯郸蔬菜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经常聘请省蔬菜局、市蔬菜站的专家前来技术指导,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4年来,共引进绿色蔬菜种植、植物蛋白等技术12项。合作社建设的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农业部蔬菜标准示范园,合作社也成为全国瓜菜工厂化育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中国中小企业品质优先推广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邯郸市蔬菜行业联合社成员单位。二是建设技术开发中心。为提高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能力,合作社投资50万元,建设了技术开发中心 ,具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功能,2014年由省科技厅认定为“邯郸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推广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合作社从绿色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的建设到育苗、生产、销售均实行标准化管理,执行“绿色无公害产品操作规程”,所生产的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从2014年起,区职教中心常驻我社“产学研基地”主任李永梅牵头我社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实施了国家富民强县项目“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引进了黄瓜、番茄、辣椒等新品种,尤其在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2012年,我社申报的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辣椒、芹菜、甘蓝7种蔬菜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的“馨疏源”牌蔬菜被评定为河北省优质产品。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2016年3月区政府成立“国家级绿色蔬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提升项目领导小组,区长赵洪山任组长,副区长田保平、申永清任副组长。根据国家标准委《国家级绿色蔬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提升工程》文件精神,领导小组下设示范区长效机制技术机构--科技服务中心,肥乡区职教中心农牧科技服处马国兴任中心主任,常驻我社标准化示范园区。作为我区国家级绿色蔬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创建单位,我社充分利用示范区科技服务中心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培训和科研力度,加大培养绿色蔬菜适用型农业技术人员,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建设以我社绿色蔬菜综合准化生产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6万亩的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绿色蔬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推动肥乡区的设施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为肥乡区精准扶贫、绿色崛起再建新功。